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登临峄山,并在山上立下第一块记功碑,碑文由丞相李斯以小篆撰写,史称秦峄山碑 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

峄山碑的创作背景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

小篆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河南上蔡县后入秦做了丞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

从古至今著名的小篆大家分别是1秦朝书法家李斯,代表作品峄山碑泰山刻石2唐朝书法家李阳冰,代表作品是三坟记城隍庙记千字文等3清朝书法家邓石如,代表作品有邓石如篆书册千字。

峄山碑围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