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西汉出土1972年,山东省临沂材质竹质墨书规格主要为长69厘米长276厘米长18厘米三种数量完整简残简共计4942枚书体隶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公元前140~前118年。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如下一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

汉简名家作品如下1居延汉简这些简牍是1930年代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处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这些简牍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2敦煌汉简。

戴易万经的隶书作品甚至带着明显的“唐隶”痕迹,工整而气息糜弱,傅山则大量使用冷僻字怪异字,习气极重,只有郑簠图4和朱彝尊图5两人在隶书方面成就稍高,前者灵动中得汉隶之“厚”,后者严谨典雅中得汉隶之“纯”,但与中后。

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2张迁碑 张迁碑。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汉简书法特点的第一个“自由”,表现在其线条上有些许的“不规范”“不标准”,而这正是其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后世所称的藏锋也好,回 锋也好,在。

1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2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西狭颂校官碑3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