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疑惑,文末扫码,免费解答。
《张迁碑》是流派纷呈的汉碑中方笔审美的极致,是汉隶经典中的极品,为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之一。其以格调高古、浑厚雄强著称于世。其碑,颇具“大巧若拙”的风范,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明王世贞评云:
“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万经评云:
“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
“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
“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明代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评其书云:
“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郭沿先则称此碑为“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作为隶书中的精品,历代书家对此碑下功颇深,如何绍基、伊秉绶、林散之等。他们所擅长的书体有的并不是隶书,但从《张迁碑》中所汲取的营养颇多,对于丰富各自擅长的书体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伊秉绶 为清朝隶书大家,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朴茂醇厚,自成一家。从其临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张迁碑》下功颇深,临习时虽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此碑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都抓住了。
伊秉绶临《张迁碑》
何绍基 擅长行草,亦涉猎篆隶,临习篆隶为行草服务,以篆隶用笔写行草,高古厚重,格调颇高,其带有篆籀气息的行草书对后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何绍基临《张迁碑》
林散之 先生被称为“当代草圣”,其草书线条质量高,结体跌宕起伏,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林先生对隶书尤其是《张迁碑》情有独钟,直至晚年仍临习不辍,可见此碑对散之老的帮助是多么的大。
林散之临《张迁碑》
我们在临习时,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临”,尊重原帖,尽可能抓住各种点画的线形特征和结构模式;第二阶段“意临”,不要拘泥小节,要放怀心情,甚至对某些特别的意趣可以夸张变形,更加突出其或古拙高雅、或平实朴素等审美追求。
“古”与“新”的把握
《张迁碑》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风貌强烈,格调厚朴古拙,方峻稳重,堪称神品。
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
对于《张迁碑》创作,不少人纠结在方圆转换、笔法丰富、扁与方的问题中,以《张迁碑》基调创作隶书作品,怎样使作品精彩感人,也许是不少人的一大困惑。本节 隶书创作中“古“与“新”的把握,着重临创转换,着重解决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风格、章法等问题。
通过本节课程,你将学习到:
1、方势的表现方法,改变隶书书写绕笔围形的习惯。
2、增强隶书创作中对经典元素的借鉴能力。
3、体会《张迁碑》拙的表现手法和在创作中的运用。
4、创作中字法和章法、空间的安排手法。
第一节 粗细相间,变化微妙
时间: 07月08日 19:00
1.粗线条、细线条
2.长线条、短线条
3.线条的粗细对比
4.结构布局、变化
5.扁平匀称、取横势
6.扁平为主,长、方为辅
第二节 直曲结合,错综揖让
时间: 07月15日 19:00
1.方折意味
2.平直的线条
3.圆转的笔调
4.长和方的体态
5.相互交错、穿插
第三节 复杂的空间对比
时间: 07月22日 19:00
1.黑白对比
2.空间分割关系
3.左右对称、上紧下松、上松下紧
4.左疏右密、左密右疏
往期热点头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