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学家发现了汉简,

这消息不止震惊了考古界、文化界等,

尤其是书法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牍书法的出土能作为历史的考证,

也能说明当时书法史的发展流动。

这一次,张成银老师更清楚的为我们分析,

汉代书写形式如何影响后代人对书法旨趣的追求。

从张老师的分享里,

提到字体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在西汉初期由篆书向隶书转变,

当西汉中期由隶书向草书转变,

而东汉中晚期是楷书向行书发展。

  

居延汉简

在西汉的“简牍书法”中,

它的笔法走向露出新书体的端倪。

首先是章草的笔法,

即使字势还是横向取势,却削去了起笔的顿头,

中间笔法多为“滑”行为主,收尾中波磔明显地削弱,

简省笔画、连带笔画逐渐出现。

再来是行书、楷书、今草笔法,

一些字例能够看见相对的行、楷书笔法,

从笔画组合中更讲究粗与细、形与态之间的变化。

举例来说,

因书写速度快,笔画的呼应、上下字间的贯气等,

这样的笔法特征也能在今草中发现。

敦煌汉简

因为文字都受竹木片的宽度限制,

这种切割与张力的效果,

不论对于后代及现代书法家而言,

尤其是技法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复习篇

「张成银」一探汉简里的书体美感

张成银作品选

  

  

  

  

  

  张成银,字散石,别署鹤寿轩主、大学本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助理导师、北大新世纪未名书院理事,中国国礼书画家团队常务副主任,中国画院签约书法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湖社画会理事、藏品艺术网艺委会副主任兼评审委员,人民艺术家画院理事。

(文章书画界艺术整理,转载需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