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汉隶存世见于东汉碑刻及其拓片,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注我对正文作这样解释依据,一是郦道元水经注中,将石门颂碑文记叙的“杨君厥字孟文”误为这位杨君名为“厥”,字孟文,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一直到宋代的洪适隶释一书考证,才弄清此“厥。

自少时起,郑簠便立志钻研隶书,致力于学习汉碑长达三十余年为了寻找河北山东的汉碑,他不惜耗尽家财,家中收藏的碑刻拓片装满了四大橱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描述了他对碑刻的痴迷“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生动地描绘了郑簠对碑刻的热爱郑簠。

学习隶书,我认为首先要对隶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了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隶书的承继形成之中,对隶书演变了解得越透彻,掌握得越详细,自己的定位就会越准确一隶书的承继形成隶书始于秦代,通行于两汉,鼎盛于东汉,从时代上划分,主要有秦隶汉隶唐隶和清隶“秦隶”也称“古隶”,其笔画把篆书。

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书草书,可说各体俱备历史上又有许多集刻法帖,容庚丛帖目有系统著录,大都是为书法临摹之用4经学和宗教史料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东汉刻熹平石经以后,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

书法拙朴高浑,篆意浓厚,为典型早期汉隶“鲁六年”为西汉鲁恭王六年汉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封其子刘余为鲁王刘余好治宫室,在曲阜建灵光殿此石出土於1942年,系日本考古学家在曲阜周公庙高地非法发掘地下文物时发现,运往日本途中至北京时被截留,藏北京大学1980年归藏曲阜孔庙拓本难求。

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是郑簠爱碑如痴的写照 郑簠擅隶书,亦精行草书,兼工篆刻初师宋珏,后改学汉碑,主要有。

五凤刻石五凤刻石原碑拓片五凤刻石原碑于右任戚叔玉藏五凤刻石拓本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隶书7行,有界格,现存山东邹县孟府笔道尖细遒劲,无蚕头磔zhé尾,结体宽博,气息朴厚古拙西汉末年,完成了隶变的任务,隶书完全成熟隶书进入东汉,发展。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

图书简介隶书学习指南王景芬,1931年8月生于浙江义乌市佛堂镇幼年酷爱书画,195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文物出版社从事书画编辑工作,并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1981年参与筹备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为首届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并调任中国书协编辑部主任,创办中国书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