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擅长行书和草书,以行书为主,尤其是楷书,被誉为“楷书之祖”他的书法风格简洁大方,气韵流畅,笔势刚健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影响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迹”,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
3柳公权,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4赵孟頫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4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
1 王羲之 303 年 361 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秀丽流畅,以兰亭集序最为著名2 钟繇 151 年 230 年中国古代书法家,被誉为“楷书之父”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贺捷表是其代表作之一3 颜真卿 709 年 784 年中国古代。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不是由特定的一个人发明的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生平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代表作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
欧阳询557一641年,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
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quot隋碑第一quot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楷书在唐朝。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
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书断中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中初,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王次仲是东汉时期的人而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书迹来看,最早的楷书当属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的楷书,钟繇字元长,三国时期魏国人,善书法,尤其是楷书。
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
代表作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的楷模,亦是历代书法初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4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 张。
第二个特点圆圈比正方形折得多 在晏体行书的转折期,更多的方格变成了圆形,而往往只是作为点缀在行气布局上,这些姿态各异的字,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主线贯穿起来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组一对的华美音符第三个特点两侧有“鼓”字形 阳体行书遵循阳体楷书的结构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内画和黄庭坚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