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quot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quot何绍基称此碑quot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quot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

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

最经典的隶书篆书如下一经典隶书 1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

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它的特征是横撇竖撇折撇折折撇折折折撇折折折折撇等,笔画细腻,线条流畅,字体端庄大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1,隶书字形稍扁,字形向左右两边展开,字体圆润2,笔画直立,讲究“蚕头燕尾”隶书的大多数字都宽扁,精致小巧拓展隶书的写法“。

隶书与楷书字体,首先讲求横平竖直,正合乎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结体贵匀整,隶楷书也讲究匀整,篆书写得准熟练,再写隶书楷书,也就自然匀整写行书草书要活泼生动,需有善於画圆的工夫,篆书多半圆或圆形的笔画,到了婉通的火候,写行书草书,格外活泼生动,曲尽圆转之妙是知篆书笔法,为各体书法的基础如。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

羊毫浓墨日课无间从这段论述可看出,清人临隶书的范本来自汉碑,且用笔是羊毫,羊毫浓墨以振其力,使起笔不得不逆,住笔不能不到,脚踏实地,自无牵纽描画之弊见中国书学论著提要陈滞冬第341页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