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巧”字由“工”字和“丂”字构成,“工”字字形在发展中并无太大变化“巧”字声符“丂”的横画下本来是垂竖,逐渐向左拐了弧度很小的一个弯,小篆改为先向右侧硬拐,然后再向下向左慢拐,东汉隶书又把这一笔末端向上提成钩形,后世也就没有变化了“。

2、“八分小篆纯古法”出自元代王冕的题申屠子迪篆刻卷“八分小篆纯古法”全诗题申屠子迪篆刻卷元代 王冕我昔闻诸太古初,冯翊窅窅安可摸自从庖羲得龙马,奇偶变化滋图书结绳之政由此毁,蝌蚪鸟迹纷坛起后来大小二篆生,周称史籀秦夸李只今相去几百年,字体散漫随云烟岐阳石鼓土花。

3、2金文 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4、三选什么帖 峄山碑也称峄山刻石,现存于西安碑林,它展示了秦王朝颁布的“书同文”的标准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颁布的规范化官方字帖,被后世推为小篆的代表作峄山碑局部 四初临峄山碑每字必勾中线,以求字形精准运笔坚守“逆顿提推”就是逆锋起笔顿笔提笔推笔。

5、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

6、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

7、这个笔墨的不一致,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便简化,随便地写一个同音字,这样一来招致笔墨不一致秦始皇一致六国当前,他把笔墨一致了,一致当前全国的马,都写成这个了,平安的安,都写成这个了,这两个字是小篆的马和安这阐明,在战国期间,六国的笔墨差别很大 一致笔墨客观增强统治,客观上大大增强了思惟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