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quot洛神赋十三行quot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quot玉版。
原字每个约1平方厘米,就一指甲盖大小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为东晋王献之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经典名作内容为洛神赋中的一段,共13行250字成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并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书家均推崇此帖,并给予高度评价,甚至有人称其为“小楷极则”。
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唐张怀瓘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王献之“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张怀瓘书断,进一步冲出了父辈的朴厚,逐渐迈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便是其。
洛神赋十三行是他传世的小楷名作之一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非常喜欢书写这篇赋文,但现存的仅有从“嬉”字至“飞”字的13行,共计250余字据说,宋代的洛神赋墨迹有两本,分别是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元代赵孟頫认为。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以下是关于洛神赋十三行的几个关键点艺术造诣洛神赋十三行展现了王献之在小楷书法上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笔画流畅,气韵生动,结体宽绰,舒展自如,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感觉,被誉为“小楷极则”历史背景作为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不仅反映了王献之。
王献之的小楷字迹,洛神赋十三行在洛神赋这残存的13行字迹中,王献之书结构散宕宽绰笔致挺拔浑逸章法顾盼有致的书法风格完全展现在世人眼前董其昌评为“每以大令十三行洛神赋宗极耳”赵孟頫评为“字画神逸,墨迹飞动”。
王献之,字子敬,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自幼便以才名出众据唐人张怀瓘所述,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如风行雨散,流畅于草书,开张于行书,章法体势中展现出风流韵味,尤其在突破父辈朴厚风格,追求自然超逸和妍美方面,成就斐然他的小楷杰作洛神赋十三行便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代表洛神赋。
是“兮”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第一行内容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 书法中“兮”字例“兮”字这样的写法在古帖中很常见,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中也出现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