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简介
《宣和书谱》记载宋内府藏徐浩楷书三件,其中之一就是《朱巨川告身》。这件墨迹后来传于元代鲜于枢、张斯立,有张晏跋(1303)。明代归韩世能,传其子韩逢禧,有董其昌跋(1604),清代藏于冯铨、宋荦、梁清标处,后入乾隆内府。
《佩文齐书画谱》卷九十三引记载南宋书画收藏的《宋中兴馆阁储藏》,有两件《朱巨川告身》,列在「唐朝不知名者」项目下,不同于《宣和书谱》归属于徐浩,后来清代学者如汪中、王澍及近代有些学者也认为不是徐浩书。
是卷全幅27×185.8㎝;前隔水26.7×12.2㎝;后隔水27×12.5㎝;拖尾 27×210.8㎝。
作品赏析
此书端庄规矩,一笔一画的承接连续,写得从容不迫,雍容大方。让人一见,一派正式规规矩矩,做为公权的象征是非常恰当的,另一方面,字的结体,却不是平板而无变化,如等字下方的“寺”、早字的“十”都摆出斜偏的位置,在书法上稳定、险绝的相互关系,可从这个小例子看出来。
这是一件唐代中央政府颁授官职的委任状,它是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的职位是大理评事并兼任豪州钟离县令。朱巨川字德源,嘉兴人,天宝年间适逢安史之乱,隐居家中,钻研学问,后来得到朝廷几位重臣的赏识推荐,出任公职。这件告身记明是公元768年三月。
告身就是委任官职的文件,用现代通行的名词,就是任用公务员的派令。讲究书法的时代,一纸派令往往是央求名书法家书写,徐浩任职中央政府,由于皇帝喜欢他文辞丰富、下笔快速、书法又好。因此,下达给四方的命令,常出于徐浩的手笔。唐代文官任命时,选择的条例包括体貌、言词、文理、德性、才能,所以叙述文中说明被任用的官员是气质端和、艺理优畅,符合任官的资格。颁发派令的官员集合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新职职位及颁发年月上,一共钤盖了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四十四方。
书家小记
徐浩(公元703-782年)字季海,浙江绍兴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他文思敏捷,书法又精,因此肃宗朝时,四方诏令,多出其手。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譍鹰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又尝著《书谱》一卷,恨未见之。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经,为肃宗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笔,遣辞赡敏,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寸。代宗时封会稽县公,出节度岭南,入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进郡公。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师,溢曰定。子岘,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屡称于人。
临摹作品
依托创作
(临创者: 朱杰)
朱杰
湖南宁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先后入展第三、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等重大展览。
- 消息来源:BHAM -
评论列表